《五行大义》——第四论配藏府

《五行大义》——目录导航
第四论配藏府
藏府者。
五行六气而成也。
藏则有五。
禀自五行
为五性。
府则有六。
因乎六气。
是曰六情。
情性及气。
别于后解。
今论藏府所配合义。
五藏者。
肝。
心。
脾。
肺。
肾也。
六府者。
大肠。
小肠。
胆。
胃。
三焦。
膀胱也。
肝以配木。
心以配火。
脾以配土。
肺以配金。
肾以配水。
膀胱为阳。
小肠为阴。
胆为风。
大肠为雨。
三焦为晦。
胃为明。
故杜子春秋医和云。
阴荫寒疾。
阳荫热疾。
风荫末疾。
末。
四支也。
雨荫腹疾。
晦荫惑疾。
明荫心疾。
夫藏者。
以其藏于形体之内。
故称为藏。
亦能藏受五气。
故名为藏。
府者。
以其传流受纳。
谓之曰府。
白虎通云。
肝之为言扞也。
肺之为言费也。
情动得序也。
心之为言任也。
任于思也。
肾之为言写也。
以窍写。
脾之为言辨也。
所以积精禀气。
元命苞云。
脾者。
弁也。
心得之而贵。
肝得之而兴。
肺得之而大。
肾得之以化。
肝仁。
肺义。
心礼。
肾智。
脾信。
肝所以仁者何。
肝。
木之精。
仁者好生。
东方者。
阳也。
万物始生。
故肝象木。
色青而有柔。
肺所以义者何。
肺。
金之精。
义者能断。
西方杀。
成万物。
故肺象金。
色白而有刚。
心所以礼者何。
心者。
火之精。
南方尊阳在上。
卑阴在下。
礼有尊卑。
故心象火。
色赤而光。
肾所以智者何。
肾水之精。
智者进而不止。
无所疑惑。
水亦进而不惑。
故肾象水。
色黑。
水阴。
故肾双。
脾所以信者何。
脾。
土之精。
土主信。
任养万物为之象。
生物无所私。
信之至也。
故脾象土。
色黄。
翼奉云。
肝性静。
甲己主之。
心性躁。
丙辛主之。
脾性力。
戊癸主之。
肺性坚。
乙庚主之。
肾性敬。
丁壬主之。
许慎五经异义。
尚书夏侯欧阳说云。
肝木。
心火。
脾土。
肺金。
肾水。
此与前同。
古文尚昼说云。
脾木。
肺火。
心土。
肝金。
此四藏不同。
案礼记月令云。
春祭以脾。
夏祭以肺。
季夏祭以心。
秋祭以肝。
冬祭以肾。
皆五时自相得。
则古尚书是也。
郑玄驳曰。
此文异事乖。
未察其本意。
月令五祭。
皆言先。
无言后者。
凡言先。
有后之辞。
春祀户。
其祭也。
先脾后肾。
夏祀竃。
其祭也。
先肺后心肝。
季夏祀中溜。
其祭也。
先心后肺。
秋祀门。
其祭也。
先肝后心肺。
冬祀行。
其祭也。
先肾后脾。
凡此之义。
以四时之位。
五藏之上下次之耳。
冬位在后。
而肾在下。
夏位在前。
而肺在上。
春位小前。
故祭先脾。
秋位小却。
故祭先肝。
肝肾脾俱在鬲下。
肺心俱在鬲上。
祭者必三。
故有先后焉。
此义不与行气同也。
八十一问云。
五藏俱等。
心肺独在鬲上何。
对曰。
主气
肺主血。
血行脉中。
气行脉外。
相随上下。
故曰。
营卫。
故令心肺在鬲上也。
甲乙经云。
黄帝问岐伯曰。
人有五藏。
藏有五变。
肝为牡藏。
其色青。
其时春。
其日甲乙。
心为牡藏。
其色赤。
其时夏。
其日丙丁。
脾为牝藏。
其色黄。
其时季夏。
其日戊己。
肺为牝藏。
其色白。
其时秋。
其日庚辛。
肾为牝藏。
其色黑。
其时冬。
其日壬癸。
素问曰。
肝者。
魂之所居。
阴中之小阳。
故通春气。
心者。
生之本。
神之所处为阳。
中之大阳。
故通夏气。
脾者。
仓廪之本。
名曰兴化。
能化糟粕。
转味。
出入至阴之类。
故通土气。
肺者。
气之本。
魄之所处。
阳中之少阴。
故通秋气。
肾者。
主蛰。
封藏之本。
精之所处。
阴中之太阴
故通冬气。
又云。
春无食肝。
夏无食心。
季夏无食脾。
秋无食肺。
冬无食肾。
周礼。
疾医掌养万人之疾病者。
以肝为木。
心为火。
脾为土。
肺为金。
肾为水。
则疾多瘳。
反其术。
则死。
月令
中溜之礼。
阴阳遂退为次。
白虎通及素问。
医治之书。
用行实为验。
故其所配是也。
白虎通又云。
木所以浮。
金所以沈者何。
子生于母义。
肝以沈。
肺以浮何。
有知者尊其母也。
一说云。
甲木畏金。
以乙妻庚。
受庚之化。
木法其本。
直甲故浮。
肝法其化。
直乙故沈。
庚金畏火。
以辛妻丙。
受丙之化。
金法其本。
直庚故沈。
肺法其化。
直辛故浮。
河上公注老子云。
肝藏魂。
肺藏魄。
心藏神。
肾藏精。
脾藏志。
五藏尽伤。
则五神去矣。
道经义云。
魂居肝。
魄在肺。
神处心。
精藏肾。
志托脾。
此与素问同。
魂为木气。
神为火气。
志为土气。
魄为金气。
精为水气。
魂通于目。
神通于舌。
志通于口。
魄通于鼻。
精通于耳。
甲乙经云。
鼻为肺之官。
目为肝之官。
口唇为脾之官。
舌为心之官。
耳为肾之官。
故肺病。
喘息。
鼻张。
肝病。
目闭。
眦青。
脾病。
口唇黄干。
心病。
舌卷短。
颜赤。
肾病。
权与颜黑黄。
耳聋。
此名五官。
相书亦名五候。
以鼻人中为一官。
主心。
余并同。
候者以五藏善恶色出五官。
可占候吉凶也。
鼻人中。
犹是口之分也。
孝经援神契云。
肝仁。
故目视。
肺义。
故鼻候。
心礼。
故耳司。
肾信。
故窍写。
脾智。
故口诲。
元命苞曰。
目。
肝使。
肝气仁而外照。
管子曰。
脾发为鼻。
肝发为目。
肾发为耳。
肺发为口。
心发为下窍。
道家太平经云。
肝神不在。
目无光明。
心神不在。
唇青白。
肺神不在。
鼻不通。
肾神不在。
耳聋。
脾神不在。
舌不知甘味。
又一说云。
目主肝。
耳主肾。
鼻主心。
舌主脾。
口主肺。
肝肾二藏。
诸经并同。
肝主目者。
肝。
木藏也。
木是阳。
东方显明之地。
眼目亦光显照了。
故通乎目。
道家太式经云。
天曰洞视。
主目。
目主肝。
天。
阳也。
肝亦阳。
目精明。
亦阳。
目光显见。
兼有常法。
如日阳精无缺而明也。
肾主耳者。
肾。
水藏。
水。
阴也。
北方阴暗之地。
耳能听声。
声是阴微之象。
故通乎耳。
太式经曰。
地曰洞听。
主耳。
耳主肾。
地。
阴也。
耳法虚。
则纳声。
水主虚。
阴主虚。
阴主幽。
阴声又非恒。
如月盈虚也。
脾心肺三藏及候。
各有异说。
甲乙以鼻应肺。
道家以鼻应心。
管子以鼻应脾。
甲乙应肺者。
鼻以空虚纳气。
肺亦虚而受气。
故也。
道家鼻主心者。
阳也。
老子经云。
天以五行
气从鼻入。
藏于心。
鼻以空通出入息。
高象天。
故与天通。
而气藏于心也。
管子以脾是土。
鼻在面之中。
故为其候。
甲乙以脾应口。
道家以肺应口。
与管子同。
甲乙以脾应口者。
口是出纳之门。
脾为受盛之所。
口能论说。
脾能消化。
故以相通。
道家以肺应口者。
肺。
金也。
金能断割。
口有牙齿。
亦能决断。
是金象也。
管子之意。
恐亦然也。
甲乙以舌应心。
道家以舌应脾。
管子以心应下窍。
甲乙以舌应心者。
凡资身养命。
莫过五味。
辨了识知。
莫过乎心。
五味之入。
犹舌知之。
万事是非。
犹心鉴之。
心欲有所陈。
舌必言之。
故心应以舌。
道家以舌应脾者。
脾者。
阴也。
老子经云。
地饴人以五味。
从口入。
藏于胃。
舌之所纳。
则有津实。
地体既是质实。
品味皆地所产。
故舌与地通也。
管子心应下窍者。
以心能分别善恶。
故通下窍。
除滓秽也。
五藏候在五官。
口舌二官。
共在一处。
余不共者。
口是脾候。
脾。
土也。
舌是心候。
心。
火也。
共处者。
土寄治于火乡也。
舌在口内者。
火于五行不常见也。
须之则有。
不用则隐。
如舌在口内。
开口卽见。
闭口则藏。
又。
心为身之主。
贵故在内也。
土王四季。
故曰四合也。
甲乙。
素问。
是诊候之书。
故从行实而辨。
道经。
管子。
各以一家之趣。
六府者。
河图云。
肺合大肠。
大肠为传道之府。
心合小肠。
小肠为受盛之府。
肝合胆。
胆为中精之府。
脾合胃。
胃为五谷之府。
肾合膀胱。
膀胱为津液之府。
三焦孤立。
为中渎之府。
甲乙。
素问。
说同。
大肠为传道之府者。
肺通于鼻。
鼻出入气。
大肠。
传道五谷气之道。
故为其府。
小肠为受盛之府者。
心通于舌。
舌进五味。
小肠纳之。
故为受盛之府也。
胆为中精府者。
肝通于目。
目是精明之物。
又精神之主。
故曰。
为中精府也。
胃为五谷府者。
脾通于口。
口入五谷。
而胃受之。
故为其府。
膀胱为津液之府者。
肾是水藏。
膀胱空虚受水。
水清气则为津液。
浊气则为涕唾。
故以为其府。
三焦为中渎府者。
五藏各合一府。
三焦独无所合。
故曰孤立。
处五藏之中。
通上下行气。
故为中渎府也。
五藏而有六府。
亦如六气因五行生也。
又如五性生六情也。
素问云。
皮应大肠。
其荣毛。
主心。
脉应小肠。
其荣色。
主肾。
筋应胆。
其荣爪。
主肺。
肉应胃。
其荣唇。
主肝。
腠理毫毛应三焦膀胱。
其荣髪。
主脾。
皮应大肠。
其荣毛。
主心者。
心是身之君。
皮是身之城郭。
毛是身之羽卫。
大肠是气之道路也。
故并相通。
心是火藏。
大肠是金府。
故以配焉。
丙辛之所主也。
脉应小肠。
其荣色。
主肾者。
肾。
水也。
脉是血之沟渠。
通流水。
气色是人之光采。
血气若盛。
则容色壮悦。
血气若衰。
则容颜枯悴。
肾为水藏。
小肠既受盛容着水气。
又是火府。
故以配之。
丁壬所主也。
筋应胆。
其荣爪。
主肺者。
筋是皮内之刚强也。
爪是皮外之刚利也。
肺是金藏。
胆有刚精之性。
又是木府。
故以相配。
乙庚所主也。
肉应胃。
其荣唇。
主肝者。
胃能消化五谷精气为肉。
五谷从口而入。
故荣润在唇。
肝是木之藏。
仁而能生。
胃是土府。
故以相配。
甲己所主也。
腠理毫毛应三焦膀胱。
其荣髪。
主脾者。
毫毛因藉津润。
腠理本自开通。
脾。
受资味之所。
因资味而得津润开通。
因津润开通而生毛发。
书云。
发是血之余。
脾是土之藏。
三焦。
膀胱。
并为水之府。
故以相配。
戊癸所主也。
脾配二府。
余四藏各配一府者。
脾是土藏。
土为君道。
君卽阳也。
阳数一。
故藏不二也。
三焦。
膀胱。
并是水府。
水为臣道。
臣卽阴也。
阴数偶。
故府有二也。
管子曰。
脾生骨。
肾生筋。
肺生革。
心生肉。
肝生爪发。
元命苞云。
肝生筋。
脾生骨者。
脾。
土也。
土能生木。
骨是身之本。
如木立于地上。
能成屋室。
故脾生之。
肾生筋者。
筋是骨之经络。
脉以流注。
筋以相连节。
并通血气。
肾水故生之。
肺生革者。
肺。
金也。
金能裁断。
革亦限断。
故肺生之。
心生肉者。
心。
火也。
肉是身之土地。
故心生之。
肝生爪发者。
肝。
木也。
爪是骨之余。
发是血之余。
皆水木之气。
故肝生之。
元命苞云。
以肝生筋。
亦木气之义。
筋有枝条。
象于木也。
河图云。
仁慈惠施者。
肝之精。
悲哀过度。
则伤肝。
肝伤。
则令目视芒芒。
礼操列真。
心之精。
喜怒激切。
伤心。
心伤。
则疾衂吐逆。
和厚笃信者。
脾之精。
纵逸贪嗜。
则伤脾。
脾伤。
则畜积不化。
致否结之疾。
义惠刚断。
肺之精。
患忧愤勃。
则伤肺。
肺伤。
则致欬逆失音。
智辨谋略。
肾之精。
劳欲愤满。
则伤肾。
肾伤。
则丧精损命。
此岂直违五常而损年命。
亦破六情以亡国家也。
至如桀。
纣两帝。
并贪纵而丧其邦。
梁。
窦二臣。
亦皆奢逸而倾其家。
虽彭子以色延命。
齐王因怒袪病。
如此异辙。
皆有调节之宜。
节之则四大获安。
纵之则五藏成患。
素问云。
肝者。
为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
心者。
为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脾者。
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肺者。
相傅之官。
治节出焉。
肾者。
作强之官。
伎巧出焉。
肝者。
为将军之官。
谋虑出者。
木性仁。
仁者必能深思远虑。
恒欲利安万物。
将军为行兵之主。
必以谋虑为先。
故兵书曰。
兵以仁举。
则无不从。
得之以仁分。
则无不从悦。
又曰。
将无谋则士卒忧。
将无虑则士卒去。
故肝为将军。
出谋虑也。
心为主守之官。
神明出者。
火。
南方。
阳光辉。
人君之象。
神为身之君。
如君南向以治。
易以离为火。
居太阳之位。
人君之象。
人之运动。
情性之作。
莫不由心。
故为主守之官。
神明所出也。
脾为仓廪之官。
五味出者。
万物生则出土。
死亦归之。
五谷之入。
脾以受之。
故五味之出。
亦由于此也。
肺为相傅之官。
治节出者。
金能裁断。
相傅之任。
明于治道。
上下顺教。
皆有礼节。
肺于五藏。
亦治节所生。
乐纬云。
商者。
章也。
臣章明君德。
以齐上下。
相傅贤所由也。
肾为作强之官。
伎巧出者。
水性是智。
智必多能。
故有伎巧。
功则自强不息也。
八十一问曰。
藏各有一。
肾独两者。
何也。
左者肾。
右者命门。
命门者。
精神之所会也。
河图云。
肝心出左。
脾肺出右。
肾与命门。
并出尺部。
此脉候也。
问曰。
前解云。
肾阴故双。
今言左肾右命门。
此岂不自乖张乎。
答曰。
命门与肾。
名异形同。
水藏则体质不殊。
故双。
主阴数。
为名。
则左右两别。
故各有所主。
犹如三焦。
膀胱。
俱是水府。
不妨两号。
老子经及素问云。
心藏神者。
神以神明照了为义。
言心能明了万事。
神是身之君。
象火。
已如前解。
肾藏精者。
精以精灵叡智为称。
亦是精智气。
肾水智巧。
故精藏焉。
脾藏志者。
脾土主总四行。
多所趣向。
志以心愿趣向为目。
故藏于脾。
肝藏魂者。
魂以运动为名。
肝是少阳。
阳性运动。
木性仁。
故魂亦主善。
故藏于肝焉。
肺藏魄者。
魄以相着为名。
肺为少阴。
阴性恬静。
金主杀。
魄又主恶。
故以藏之。
五藏所主。
乃以神。
精。
志。
魂。
魄五种。
阴阳论。
唯有二别。
阳曰魂。
阴曰魄。
河上公章句云。
五气清微。
为精神。
听明。
音声。
五性。
其鬼曰魂。
魂者。
雄也。
主出入于鼻。
与天通。
五味浊溽。
为形骸。
骨肉。
血脉。
六情。
其鬼曰魄。
魄者。
雌也。
出入于口。
与地通。
家语曰。
宰我问孔子曰。
闻鬼神之名。
而不知其所谓。
孔子曰。
人生有气。
魂气者。
神之盛也。
魄气者。
鬼之盛也。
人生有死。
死必归土。
此谓之鬼。
魂气归乎天。
此谓之神。
合鬼与神而享之。
教之至也。
骨肉毙乎下。
化为野土。
其气发扬乎上。
此神之着也。
圣人因人物之情。
而明命鬼神。
以为民。
则燔燎膻芗。
所以报气也。
荐黍稷。
修肺肝。
加以郁畅。
所以报魄也。
汉书。
五行志云。
人命终而形藏。
精神散越。
圣人为之宗庙。
以收魂气。
春秋祭祀。
以修孝道。
尸子曰。
鬼。
归也。
古者谓死人为归人。
淮南子曰。
人精神者。
天之有也。
骸骨者。
地之有也。
精气入其门。
而骸骨反其根。
又云。
天气为魂。
地气为魄。
礼记郊特牲云。
凡祭慎诸此。
魂气归乎天。
形魄归乎地。
故祭求诸阴阳之义。
故气之清者曰神。
卽阳魂也。
气之浊者曰鬼。
卽阴魄也。
延陵季子。
葬其子于嬴博之间云。
骨肉归乎土。
命也。
魂气无不之。
越记云。
王问范子曰。
寡人闻失其魂魄者死。
得其魂魄者生也。
物皆有之。
将人乎。
范蠡对曰。
魄者。
囊也。
魂者。
生气之源。
又云。
魂者。
生气之精。
魄者。
死气之舍。
韩诗云。
溱洧有二水。
三月上巳。
郑国常于此水上招魂续魄。
左傅。
昭二十五年。
宋公燕。
使叔孙昭子右坐。
语相泣。
乐祁子曰。
今君与叔孙皆死乎。
心之精爽。
是谓魂魄。
魂魄去之。
何以能久。
此并明人身有魂魄二别。
老子经云。
魂藏肝。
魄藏肺者。
魂既属天。
天气为阳。
阳主善。
尚左。
居肝。
在东方。
木位。
魄既属地。
地气为阴。
阴主恶。
尚右。
故居肺。
在西方。
金位。
老子云。
吉事尚左。
凶事尚右。
亦云。
五气藏于心。
五味藏于胃者。
此论气。
则是阳。
以藏受之。
心为火藏。
阳气所处。
味则是阴。
以府受之。
胃为五谷之府。
味之所处。
心主精神。
胃主受纳。
不乖魂魄阴阳之理。
又云。
魂有三。
魄有七者。
阳数奇。
阴数偶。
奇数始于一。
一则元气。
魂虽是阳。
非曰始元。
一后次三。
故魂数三。
又云。
因天地二气合而生人。
人又一气。
三材各一气。
故魂有三。
阴数二。
二亦阴之始。
魄虽是阴。
又非元始。
次二后四。
阴不孤立。
必资于阳。
就魂之三。
合而成七。
又一解云。
魂在东方。
取震数三。
魄居西方。
取兑数七。
三魂七魄。
合而为十。
是应天五行
五行
五合为十。
共成人也。
五是天五气。
地五味也。
春秋纬云。
人感十而生。
故十月方生也。
又云。
魂有五。
魄有六者。
此乃道家三皇经。
以五藏神为五魂。
六府神为六魄。
此亦五行六气之义也。
魂魄。
人之本。
既配府藏。
故释之。
甲乙云。
魂属精。
魄属神。
《五行大义》——目录导航

提供专业的命理咨询

服务内容 联络微信:wangjiarong